在这片复杂的政治土壤中,谣言的产生并非偶然。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个关于美国干预和军方政变的传闻,可能是国内反小马科斯势力故意放出的战略性“烟雾弹”。目的是通过制造不安与猜忌,来削弱小马科斯的权力基础。这种心理战术在菲律宾的政治舞台上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一个军方经常左右政局、家族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反对派借此机会,不仅能够打压小马科斯的权威,还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源。
另一个重要的考量是军方自身的利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菲律宾军方感受到了来自小马科斯政府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军警养老金改革问题上,退役将领的利益被触及,引发了部分军方高层的不满。于是,军队主动放出传闻,既是制造危机感,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逼迫小马科斯在军费和福利等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一策略并不是新鲜事,历史上,菲律宾军方多次通过类似舆论操控来争取更多资源。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更加深层的博弈是美国的战略考量。如果说小马科斯的支持率已经跌入谷底,且亲华派莎拉·杜特尔特可能在下一届选举中取而代之,那么美国恐怕早已在暗中筹划换人。众所周知,菲律宾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美军的前进部署基地,还扮演着牵制中国的重要角色。因此,美国宁愿被指控进行政治干预,也要确保像特奥多罗这样的亲美派继续控制菲律宾政权。
在这一背景之下,如果莎拉·杜特尔特真的上台,她的务实态度无疑会让菲律宾在中美博弈中更加趋向平衡甚至偏向中国,这显然是美国无法接受的结果。
回顾历史,美国在菲律宾的干预手法几乎有着相似的剧本。无论是1986年的人民力量革命,还是2001年埃斯特拉达的下台,都是通过制造合法性危机、确保军方支持、引导街头运动,再快速完成权力交接。在今天,小马科斯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舆论和政治挑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在洪灾、通胀以及腐败问题的夹击之下。
作为现任总统的小马科斯,他不仅要处理日益高涨的民众不满情绪,还要在军方和反对派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可以说,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和挑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小马科斯的未来大致呈现出三种可能的剧本:
1. 稳住局势走到2028年:小马科斯设法平息舆论,将经济民生拉回正轨,并通过增加军费、调整福利等手段获得军方支持,确保其政权稳定。
2. 提前辞职,莎拉接任:在强大的抗议和政治压力下,小马科斯可能会选择辞职,让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顺位接任。这将对美菲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南海局势也可能趋于缓和。
3. 军方政变或“软政变”:在某一重大事件后,军方和亲美派联合行动,迫使小马科斯下台,建立“看守政府”,从而确保美国继续掌控菲律宾的政权走势。
无论未来如何走向,菲律宾的政治风暴尚未平息。在这场复杂的游戏中,美国是否会亲自介入、重写菲律宾的权力图景,取决于小马科斯能否在短时间内逆转国内的民意,安抚军方,并对外展现出足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