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广发银行召开干部会议,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林朝晖获任兼任该行党委书记;原党委书记、行长王凯因集团分工调整,不再担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职务。
同日,广发银行官网公告显示,董事会已收到王凯提交的书面辞呈,王凯因集团分工调整,请求辞去第十届董事会董事、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
按照业内惯例,新任行长需经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正式上任,目前林朝晖的行长任职资格正处于审批流程中。
从履历来看,林朝晖出生于1974年,拥有法学硕士学位,具备高级经济师职称,金融从业经历颇为深厚。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总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20年下半年开始主持建行北京分行工作。2024年1月,林朝晖调任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委员,3月获监管核准出任集团副总裁,7月又兼任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此次调任广发银行,距离其加入中国人寿尚不足两年。
卸任的王凯出生于1972年,2021年1月起同时担任广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任职期间还兼任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其职业履历涵盖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营运部总经理、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等重要岗位,兼具政策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管理经验。
资产质量:处置“高频”,回收率堪忧
成立于1988年的广发银行,是国内首批组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目前仍是未上市的两家全国股份制银行之一。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总资产达3.6万亿元,在股份行中排名第9,位于浙商银行(601916)、渤海银行(09668)、恒丰银行之前。不过,资产质量层面的压力仍在显现。
9月22日,广发银行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挂出《关于璟粹2025年第十二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公告》,拟将一笔原始金额23.1亿元的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给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
这是该行2025年以来推出的第十二批不良资产包,距离上一批转让仅间隔一个月。从披露的细节来看,这期资产涉及90198户债务人,主要分布在郑州、广州、深圳、杭州等经济活跃城市,行业覆盖房地产、批发零售、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且贷款五级分类全部为“损失类”。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批资产与前十一期一样,均为个人信用卡贷款,再次印证了该行在信用卡领域持续承压的资产质量现状。
拉长时间线观察,2025年广发银行的不良处置力度已达到新高。截至目前,十二批次不良资产包的原始总规模累计达319.1亿元,几乎保持着“每月一期”的密集节奏。其中,前十一期资产已完成交易,原始金额合计296亿元,实际转让金额却仅为18.6亿元,经计算平均回收率仅6.3%,相当于以约0.63折的价格成交。
具体到各批次处置情况,第六期不良资产原始金额29.4亿元,实际转让仅1.3亿元,回收率低至4.3%;表现相对较好的第九期,回收率也仅8.1%。
这些资产的共同特征更为突出:借款人累计超过136万户,单批户数在8万至16万户,呈现出“笔数多、单笔金额小、催收成本高”的典型特点。
地域上,广州、郑州、深圳、杭州、北京、济南等城市成为高发区域;行业则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其他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人员”领域,折射出这些行业在经济调整期的经营压力及从业人群还款能力的普遍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所有批次不良资产的受让方均为广东粤财信托有限公司,“银行—信托”合作模式已成为其不良资产出表的标准化通道。
通过设立财产权信托并转让收益权,银行可实现不良资产的真实出售与会计出表,信托公司则作为特殊目的载体,为后续结构化分级或转售提供平台。
这种高强度处置并非突然启动,而是2024年处置节奏的延续。
广发银行2024年已开启大规模不良清收,全年完成11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涉及原始总额327亿元。
其中7次交易的受让方为股东粤财资管的关联公司粤财信托,显露出处置对关联渠道的依赖。
2024年的经营数据同样反映出资产质量压力带来的影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92.4亿元,同比下降0.6%;实现净利润152.84亿元,同比下降4.6%,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两大核心营收板块均呈下滑态势。
2024年的密集处置确实带来了局部优化:年末不良贷款率1.53%,较年初下降5个基点;拨备覆盖率165.58%,较年初上升4.68个百分点。
但横向对比行业水平,差距依然明显——2024年四季度股份制银行平均不良率仅1.22%,拨备覆盖率达216.30%;即便是商业银行整体均值,不良贷款率也为1.50%,拨备覆盖率211.19%。
从2024年的327亿元到2025年已超319亿元的处置规模,再到不足一折的回收率,广发银行不良资产存量积压多、化解难度高的长期特点愈发凸显,短期内彻底扭转压力的难度不小。
合规风险:罚单“连轴转”,多领域踩雷
除了经营与资产质量的挑战,广发银行2025年以来在合规领域也风波不断,旗下各级机构收到的行政处罚罚单持续增加,合规问题在多个业务领域、不同层级机构中集中显现。
9月12日,金融监管总局对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作出行政处罚。经查,广发银行存在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据相关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对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罚款6670万元;对李工凡、陈卉予以警告,并处罚款合计10万元。
从更广泛的时间维度与机构层级看,罚单的分布颇具普遍性。一级分行中,郑州分行下属分支机构累计收到20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510万元;南京分行有11张罚单,罚没355.5万元;南昌分行的10张罚单里,分行自身涉及5张、罚没160.1万元,下属机构涉及5张、罚没97万元。二级分行层面,无锡分行因“贷款三查未尽职”等问题被罚210万元;济宁分行、常州分行也分别被罚30万元、25万元。支行中,郑州中原福塔支行因“虚增存款、违规办理虚假贸易背景承兑汇票”被罚180万元;太原千峰南路支行、郑州农业路支行等多家支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未尽职”,各自被罚60万元。
在违规业务领域,信贷业务违规成为最突出的“重灾区”,超九成被罚机构涉及该领域。
郑州、南京、南昌等地分行及大量支行,因“贷款三查未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等问题受罚,部分机构还存在“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情况。票据业务违规也较为常见,东莞分行及下属支行、郑州多家支行存在“违规办理虚假贸易背景承兑汇票”“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的问题。
此外,内控制度不健全、反洗钱义务未落实、监管数据报送不真实、人民币与外汇管理违规等问题,在南昌、佛山、青岛等多地的分行或支行也有体现。
从时间线来看,合规罚单的披露全年未曾间断。1月,汕头分行因“贷款业务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55万元;2月,郑州有8家支行因信贷、票据业务违规被罚,单月罚没金额超400万元;7月,南昌、阳江、无锡等地又集中披露超10张罚单;9月,榆林、西安分行仍因“贷款、票据管理不审慎”受到处罚,合规风险全年持续发酵,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事调整为广发银行带来了新的管理力量,但摆在新任管理者面前的,是经营业绩增长、资产质量优化与合规风险防控的多重挑战,这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未来走向,仍需持续关注。